酒精性心肌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体制面前,75万年薪不值一提 [复制链接]

1#

作者丨公子不曰

来源丨东亚评论(ID:dongyapinglun01)

76%的北大生进体制,辞掉75万工作当公务员,体制内为何这么香?近期,连续两则关于年轻人的就业选择的事都引发了热议。一个是"超过六成北大毕业生进体制",另一个是"辞掉年薪75万工作回老家当公务员"。就前者来说,大多数北大毕业生这个拥有闪亮光环的群体坚定地选择了体制这一条路;就后者来说,或的互联网大厂的高薪毕竟比不上一辈子的稳定。热议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不得不面临的抉择:究竟该选择进入体制,还是去体制外打拼?近日,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年校本部共有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其中,到**机关工作的比例从年的10.72%提高到年的17.08%,而到民企就业的人数约为年的一半。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得认识到这几点:其一,北大的学生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群体之一,拥有一流的头脑和一流的学习与分析能力,拥有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其二,北大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高校之一,毕业生能够拥有很多普通高校学生所难以接触到的资源,毕业生的出路也比普通高校学生要广阔。在这两点前提之下,北大的多数毕业生依旧选择了进入体制内,说明相比于体制外,体制内还是拥有巨大的吸引力的。第二个案例则更加简单粗暴地诠释了体制内的巨大吸引力,这位深圳互联网大厂员工放弃了75万的年薪回到老家去当公务员,直言"不用忍受,再也不用租房度日",同样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那么,体制内相比于体制外的具体优势是哪些呢?首先,与舆论场上的"体制内收入低"这一常见说法不同,实际上体制内的收入要整体上远高于体制外,而且增幅要高于体制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比上年增长9.8%,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比上年增长8.1%。这样一比较,体制内平均工资比体制外要高出69%。体制内有一个特点,全国不同地方的收入差距不会太大,不同级别相差也不大,整体偏平均。而体制外不同地域、不同工种、不同职位的收入差距巨大,如果以北上广的高收入人群对比当地的公务员收入,很容易得出"体制内收入低"这一谬误。另一方面,舆论场上常常选择性忽视大量的普通人群,而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元。对比之下,年入9万元的体制内群体绝对属于高薪人群了。其次,体制外的工作普遍性价比不高,部分工作收入高,但也是建立在资本对于人力的无情压榨之下。近两年爆红的新词"工作,生病ICU"说透了年轻人的辛苦与血泪。在别人眼中,他们拥有着闪闪发光的身份、出入高档写字楼或者公司大楼,谈笑之间签成百万大单。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方案被甲方或者领导一遍遍打回时的煎熬、项目上线前后无数次与返工修改时的辛酸、每一次半年绩效或者年度考核时的焦虑、蜗居在小小出租屋一边担心长租平台暴雷一边看着房价却只能望洋兴叹时的无奈。回到一开始提到的"辞掉年薪75万工作回老家当公务员"这一案例。表面上看,这位深圳大厂员工的75万年薪已经非常高了。但是,扣完税、交完房租以及扣除各种高昂的生活费用之后,一年能攒下30万已经很不错了。而这75万年薪肯定不是毕业以来一直就有的年薪,并且未来能持续赚多久也不好说,毕竟深圳只欢迎年轻人。而深圳的房价有多高呢?据媒体统计,深圳楼市从年7月到年的10月的二手房挂牌价元变为元,涨了元,涨幅为17%,深圳二手房成交价从元变为元,涨了元,涨幅为17%。假设要买一套80平的房子,那么总价就得万,首付三成的话,也得准备万,加上各种税费怎么也得万以上。然后每个月要还大概两万的房贷。从这个意义上,除去那些不在乎工资多少的富二代,必须靠自己双手买房的深圳年轻人可还有生活质量可言?基本上,他们所有的奋斗与积蓄都贡献给房子了。有人说,不管买不买得起房,先奋斗和赚钱再说。问题是,每个人有多少可以用来奋斗的青春呢?这样两相比较,对那位深圳大厂员工来说,累死累活蜗居在出租屋内,买房只能掏空六个钱包。与其把青春贡献给深圳大厂和房地产,何不回到老家做个公务员过点安稳日子?再次,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要普遍高于体制外的工作。只要进入体制内尤其是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体系内,基本上就属于有了长期的职业和收入保障。在体制内,你可以不用非常地优秀和出众、可以不用三年一个台阶地晋升,就算一辈子是个科员也可以在体制内一直做下去。只要自己不做太出格的事,基本不会遇到被迫离开体制的情况。中国人讲究中庸,历来又有官本位思想,很多人还是希望能在一个单位长期稳定地工作。而在体制外,近年很多大厂流传出的"劝退35岁员工"等,虽然未被完全证实,但也确实符合很多打工人的经历。对企业来说,年龄大的员工一般工资都高,但未必能够做出比工作才几年的员工大得多的贡献。企业家不是慈善家,每一个员工的薪资都是企业的成本,企业老板必然会考虑员工整体性价比的问题,而具体操刀者就是HR了。一旦员工出现病痛伤残,体制内一般都会给员工兜底,至少会有基本的关怀。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至于病假的工资待遇,目前基本都是按照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执行。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发给原工资。病假超过2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90%,工作年限满10年的,工资照发。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70%,工作年限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80%。工作人员在病休假期间,继续享受所在单位的生活福利。笔者曾在一个体制内单位工作过,那个单位,每年过年时,单位领导都要专门去慰问由于各种原因陷入困难生活中的老职工、退休职工等,这不仅仅是给苦难职工一些必要的补助,更是告诉现在的职工:你们出了事,还是有单位会管你们的。对比之下,私企里面很多时候纯粹看老板心情和操守了,而老板往往想的是尽快甩掉这个包袱。年,一位网易员工确诊重病却遭遇公司暴力裁员的事情刺痛了无数打工人。这位网易员工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后,遭到公司主管、HR用各种方式"逼迫"离职。同时,公司派保安强行把他电脑拆了、搜查他的个人物品并对他进行驱赶。这事曝光之后,朋友圈就流传了大公司逼你走的方法:快到下班就开会、一到周末就安排工作、降薪、抓考勤…是的,此刻的互联网大厂员工能够拿着高薪,也以相比同龄人更快的速度攒房子首付,但是一旦他们过了所谓奋斗的年龄、一旦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在工作上面、乃至一旦突发重病或者遭遇意外,他们很可能不仅得不到公司的关怀,反倒被公司冷冰冰地扫地出门。这样的公司,就算薪资待遇不错,但是吸引力又能有多高呢?此外,体制内的福利待遇体系明显要高于体制外。体制内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员工福利体系,有网友曾经分享某体制内单位的福利:"逢年过节就会发超市购物卡,动辙就是一千元的购物卡,每年的防暑降温费,每年全额报销取暖费,每个月还有福利劳保,诸如洗发精,洗衣液,沐浴露,牙膏牙刷、香皂、卫生纸……等等都发",虽然不是所有体制内单位都有这么好,并且现在也可能没有那么好了,但一些日常福利肯定是有的。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70年代在甘肃某体制内单位工作的阿姨讲述当年他们的福利:只要是各种节日,他们单位就是发各种米、面、牛肉、猪肉等等,一家人根本吃不完,那可是很多地方还在挨饿的70年代呀!而对于私企来说,某些互联网大厂、金融企业的福利可能还不错,但对于大多数小公司,中秋能发个月饼就属于老板大发慈悲,更不用说额外的实打实的福利了。最后,体制内整体上社会地位要优于体制外。这一点无须过多说明,基本上属于人民大众的常识,从相亲市场上体制内人士尤其是公务员的吃香就可以反映出来。而体制外的年轻人,就算收入高于体制内,也很容易被潜在的岳父岳母嫌弃"工作不够稳定”、“没社会地位"。在中国广大的县城内,一辈子就算能混成一个副科级,那也绝对属于这个县城中上阶层了。相比之下,数量庞大的体制外劳动者则大多数只能在中下层默默地赚钱养家。这也是为什么"打工人"这个梗一夜爆红的缘故:大家都很累、都很忙、都很难看到明确清晰的上升渠道。当然,体制内肯定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日常工作重复、成就感不强、晋升空间小、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难出头等等。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些并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对于希望进入体制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份长期稳定、收入适中且有尊严的工作,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最佳选择之一。整体而言,体制内未必是年轻人最好的归宿,但是在这个内卷化不断加剧、优质工作机会持续稀缺的社会,体制内至少给年轻人提供了一条上升的渠道以及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从事实上来看,体制内的年轻人也普遍不如体制外的年轻人那么焦虑,因为体制内的年轻人对于未来多少能有较为清晰的预期。而体制外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敢说自己能够一辈子都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呢?从这个意义上,笔者并不会去指责争相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追求安逸"、"官本位思想"等等,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做出的非常理性的选择。毕竟,辛辛苦苦考上清华北大,并不是为了毕业就去大厂以及为房东和开发商打工的。

-End-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裸泳立场。推荐阅读被打脸的消费升级送外卖,脱贫快中国院线往事

查看往日时光签点击菜单栏:读书会-荐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