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梁婧娴通讯员宋黎胜
几天前,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利宏教授在一台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结束后,在朋友圈感叹:患者酒量真够好的!
王利宏朋友圈
原来,20多岁的小刘接受介入心脏手术时,因特殊情况需要睡着。不料,医生注入常用麻醉剂量,他居然精神抖擞,直至达到一般人3倍的麻醉量及其他措施,才将他麻倒,而他“抗麻”能力如此之强与他的好酒量有关。
从医20多年的王利宏教授阅(病)人无数,也很少遇到这种情况。
医生遭遇酒坛“豪杰”
用了常人3~4倍的剂量才“放倒”
小刘患有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平时一直觉得心慌。动态心电图发现,他24小时室性早搏有1万6千多次,同时超声心动图还显示心脏已轻度扩大,医院心内科王利宏教授考虑他频发的室早引起了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建议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根治室早。
然而,本来一台普通的射频消融术却一波三折。当病人躺上手术台时,王利宏教授发现,他的心电监护却几乎没有早搏。
“这就与打鸟一样,鸟不出现就不能瞄准开枪,早搏也无法标测消融。”王利宏分析了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发现大多数室性早搏发生于夜间睡眠时。于是,为诱发出室性早搏并使手术顺利进行,他当机立断,决定让病人在睡梦中进行手术。“室早的射频消融手术常规是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过程病人是清醒的。但这个病人比较特殊,需要他睡着才能手术。”
而令医生意想不到的是,麻醉过程中又节外生枝。术前知道患者会喝点酒,医生便在一般人静推1~3mg就起效的麻醉镇静药物上加了点量,但小刘居然毫无睡意。直到推了8mg咪唑安定,达到一般人3~4倍的剂量,同时将手术室灯全关了,营造了催眠环境,才终让其昏昏睡去。
与预料的一样,病人睡着后室性早搏逐渐增多,王利宏教授瞅准时机,标测了靶点,成功完成了消融手术。
术后,小刘坦言自己的酒量确实不错,平时一瓶红酒下肚没有任何感觉,喝两瓶红酒才会稍感头晕。
鉴于室性早搏与熬夜或者精神紧张、焦虑,吸烟、饮酒有关,今天小刘出院时,医生嘱咐他回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过量饮酒除了有害身体
还会提高手术与麻醉的危险
过量饮酒为何会影响麻醉?王利宏教授介绍,对于麻醉药来说,酒精可说算是克星了。一般来说,长期酗酒者在接受麻醉过程中需要比一般人更大剂量的麻醉药。
“酒精和麻醉药都要从肝脏代谢排出体外,酒量好的人往往肝酶表达增加,麻醉药物代谢加快,往往要增加剂量。并且,酒精会使血液容量增加,使麻醉药浓度减少。同时,长期饮酒的人可能会有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导致增加血球蛋白,很多麻醉药会和球蛋白结合而减少其功能。另外,慢性酒精中*者,它的中枢神经系统有脱髓鞘作用及增加燐脂体的含量,所以凡是溶于脂肪的麻醉药,都会减少其作用。而且慢性酒精中*会促进酵素分泌,加速药物的廓清排洩,所以增加麻醉药物是可以预估的。”
王利宏教授表示,酗酒病人不容易被麻醉,但一旦被麻醉后,却不容易恢复。因为药物的半衰期会因为酒精而延长,同时药物在刚开始时的需要量稍微增加,但其作用时间延长,所以追加麻醉药时要特别小心。“长期酗酒除了有害身体,更会提高手术与麻醉的危险,因此喝酒还是适量为好,万一需要手术麻醉,务必提前告诉医生饮酒史。”
过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危害。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会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凋亡,导致心肌坏死、纤维化,进而发展成酒精性心肌病,引起心脏的扩大、心功能的下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诱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发生,严重的会导致心源性猝死。
“这个病人早搏的发生也有可能与其饮酒较多有关。并且酒精会增加心肌的兴奋性,本身会增加早搏发生的频率。”
由于肝脏是解酒的主力,当过量饮酒的时候,大量酒精进入人体,会导致肝脏的工作压力骤然升高。而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与其代谢产物乙醛对于肝细胞的伤害都很明显。长此以往,超过肝脏所能代谢的极限,会对肝脏产生很大的损害,易导致酒精性肝病的发生。
酒精对于胃部的刺激也不能忽视。长期大量饮酒的话会引起胃炎、胃出血的情况发生。
此外,过量饮酒还会对大脑、生殖系统等造成危害。
新春佳节将临,亲朋好友聚餐往往会饮酒助兴,王利宏教授提醒,千万不要酗酒,尤其对于有基础心脏病、有早搏的病人来说,更要限酒,以安度节日。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