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肝豆状核变性(HLD;OMIM)又称Wilson病(Wilson′s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其致病基因ATP7B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该基因的致病变异导致ATP酶的功能缺陷或丧失,造成胆道排铜障碍,大量铜蓄积于肝、脑、肾、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和脏器,患者出现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K-F环)等表现。本病在世界范围的患病率为1/~1/,携带者频率约为1/90。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诊治Wilson病患者,本指南在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并对推荐等级和证据级别进行了细化(表1)。
一、临床表现
Wilson病患者可以在任何年龄起病,但多见于5~35岁,也有3岁起病的肝硬化患者或80岁才出现症状的患者。约有3%~4%的患者发病年龄晚于40岁。
(一)神经精神表现
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于10~30岁起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1)肌张力障碍;(2)震颤;(3)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4)精神行为异常;(5)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多个神经精神症状常同时出现,各个症状的轻重可能不同。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经常迟于肝脏症状,因此易被误诊为肝性脑病。
1.肌张力障碍:
2.震颤:
3.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
4.精神行为异常:
5.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
(二)肝脏损害
肝脏损害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患者,大部分患者在10~13岁起病,出现以下肝脏损害表现,如急性肝炎、暴发性肝衰竭、慢性肝病或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等(表2)。
1.急性肝炎:
2.暴发性肝衰竭:
3.慢性肝病或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
(三)其他系统损害
铜离子蓄积在其他系统亦表现出相应的功能异常或损害,如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心肌损害、肌病等。青年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不孕和反复流产等。
(四)症状前个体
症状前个体一般指以下3种情况:常规体检发现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无症状且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意外发现角膜K-F环但无症状且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Wilson病先证者的无症状同胞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
二、辅助检查
1.角膜K-F环:
2.铜代谢相关生化检查:
3.血尿常规:
4.肝脾检查:
5.颅脑MRI检查:
6.基因筛查:
三、诊断标准
对于原因不明的肝病表现、神经症状(尤其是锥体外系症状)或精神症状患者均应考虑Wilson病的可能性。发病年龄不能作为诊断或排除Wilson病的依据。
诊断要点推荐如下。
1.神经和(或)精神症状。
2.原因不明的肝脏损害。
3.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或)24h尿铜升高(Ⅰ级推荐,B级证据)。
4.角膜K-F环阳性(Ⅰ级推荐,B级证据)。
5.经家系共分离及基因变异致病性分析确定患者的2条染色体均携带ATP7B基因致病变异(Ⅰ级推荐,B级证据)。
符合(1或2)+(3和4)或(1或2)+5时均可确诊Wilson病;符合3+4或5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时则诊断为Wilson病症状前个体;符合前3条中的任何2条,诊断为“可能Wilson病”,需进一步追踪观察,建议进行ATP7B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
Wilson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各个系统并首诊于不同科室,临床上应与相关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暴发性肝炎、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各种原因的肌张力障碍、舞蹈症、原发性震颤、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异常、癫痫、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等。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终身治疗,终身监测。
2.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图3),神经精神症状明显的Wilson病患者在治疗前应先做症状评估和颅脑MRI检查(Ⅱ级推荐,B级证据)。
3.症状前个体的治疗以及治疗有效患者的维持治疗,可单用锌剂或者联合应用小剂量络合剂(Ⅰ级推荐,B级证据)。
4.药物治疗的监测:
(二)低铜饮食
一旦怀疑罹患Wilson病,应立即开始低铜饮食(Ⅰ级推荐,B级证据)。
低铜饮食应遵循如下原则。
1.避免进食下列含铜量高的食物:如各种动物内脏和血;贝壳类(蛤蜊、蛏子、淡菜、河蚌、牡蛎);软体动物(乌贼、鱿鱼);螺类;虾蟹类;坚果类(花生、核桃、莲子、板栗、芝麻);各种豆类及其制品;蕈类(香菇及其他菇菌类);腊肉、鸭肉、鹅肉;燕麦、荞麦、小米;紫菜、蒜、芋头、山药、百合;猕猴桃;巧克力;可可、咖啡、茶叶;龙骨、蜈蚣、全蝎等中药。
2.尽量少食下列含铜量较高的食物:牛羊肉;马铃薯、糙米、黑米;海带、竹笋、芦荟、菠菜、茄子;香蕉、柠檬、荔枝、桂圆等。
3.适宜饮食的含铜量较低的食物:橄榄油、鱼类、鸡肉、瘦猪肉、精白米面、颜色浅的蔬菜、苹果、桃子、梨、银耳、葱等。
4.建议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饮食:如牛奶等。
5.勿用铜制的食具及用具。
(三)排铜或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Wilson病药物治疗策略的核心是促进铜的排出和减少铜的吸收。
1.D-青霉胺:
2.二巯丙磺酸钠(DMPS):
3.二巯丁二酸胶囊(DMSA):
4.曲恩汀和四硫代钼酸铵:
5.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四)对症治疗
1.肌张力障碍和肢体僵硬:
2.震颤:
3.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
4.精神症状:
5.肝脏损害:
6.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7.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五)肝移植治疗
肝移植治疗的适应证为:(1)暴发性肝功能衰竭;(2)对络合剂无效的严重肝病者(肝硬化失代偿期)(Ⅰ级推荐,B级证据),常采用原位肝移植或亲属活体肝移植。
(六)康复及心理治疗
(七)遗传咨询
六、预后
Wilson病未经治疗通常是致残或致命的,患者病死率在5.0%~6.1%左右,主要死于严重的肝脏疾病或严重的神经症状,少数患者因疾病负担或抑郁自杀。然而,Wilson病作为少数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经过长期规范的排铜治疗或肝移植治疗,Wilson病患者的寿命可大幅延长。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神经症状出现之前进行干预,大部分患者可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神经科杂志》年第4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5.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