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是我们每天都要重复的动作,不管是吃饭、喝水或者是习惯性咽口水,我们都要进行这一简单的动作。
但是这一动作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小小的问题,人也会感觉不舒服。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青岛58岁的冯大哥吃东西吞咽时有阻挡感,来医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下段大小1.5cm×1cm粘膜下肿瘤,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提示为粘膜下平滑肌瘤可能。
这可怎么办?冯大哥心里咯噔了一下,手术?这个位置的肿瘤,岂不是要开胸?万一位置再不好,开腹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向来沉稳的冯大哥,并没有从面上表现出来什么,而是安静的听医生的进一步解释。
主管冯大哥的刘登强医生介绍,在没有消化内镜治疗之前,这样的病变确实往往需要开胸手术,患者痛苦大,住院周期长,花费多,医院普外一科经充分术前评估、周密准备后,将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也就是说,不用开胸,在胃镜下就成功为冯大哥切除了食管肿瘤。
现冯大哥已完全没有吞咽阻挡感,痊愈出院。
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
人体的消化道一般分为四层,分别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层,通常我们将位于粘膜层、粘膜下层的肿瘤称为早期肿瘤。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内镜粘膜下剥离技术(ESD)是个什么东东~
ESD技术是一种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切除的内镜技术,就是在内镜下切除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但是随着ESD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完成消化道全层的切除,从而使ESD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以应用于食管、胃、结直肠的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切除。
ESD的示意图
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标记、粘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闭合创面这五步主要的操作完成切除。
如果您看不太懂,别急,下面就是普外一科的医生们利用ESD技术为患者实施内镜下肿瘤切除的具体操作经过。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肿瘤
电刀标记肿瘤边缘,确定切除范围
注射抬举液使粘膜隆起,便于切开
边缘切开粘膜
剥离肿瘤
切除肿瘤后应用金属夹闭合创面
切除后的食管肿瘤
以上便是胃镜下应用ESD技术切除食管肿瘤的整个过程,同样,对于早期的胃及结直肠的相应相关病变可在消化内镜(胃镜、肠镜)下切除。
不可替代的消化内镜(胃镜、肠镜)
可以发现各类消化道病变,对于早期的消化道肿瘤,可以选择内镜下治疗,对于进展期的消化道肿瘤,可以选择腹腔镜微创治疗。
当然,除了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息肉、出血、异物等消化道常见病变,都可以在消化内镜下进行治疗。
在此提醒新区的广大朋友,如果您有腹痛、腹胀、呕吐、呕血、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或者体重减轻、贫血等异常,或者您年龄大于40岁、家族中有消化道肿瘤的病人,
消化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消化内镜的不可替代性,常见的彩超、CT等不能代替内镜检查!
希望您及时进行消化内镜(胃镜、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不留遗憾!
作者:刘登强编辑:Suzy来源:青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laodu-shazi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