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心肌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阜外疑难病例一位误诊为围产期心肌病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1228/4318829.html
导语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cardiomyopathy,PPCM)也称为妊娠心肌病,是晚期妊娠或产后早期心衰的罕见原因[]。PPCM的治疗与其他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型心衰相似。然而,为确保母亲和胎儿或哺乳期婴儿的用药安全,通常需要对标准治疗进行一定调整。妊娠期间和妊娠后心力衰竭的治疗组成与一般慢性、急性和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类似,需注意避免使用特殊的可产生特定胎儿风险的药物和操作[2]。在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和地高辛改善症状。但在围产期,ACE抑制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具有致畸性,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用药调整。本文就一例PPCM患者药物治疗的方案调整进行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病例简介■患者,女,37岁,体重64kg,BMI27kg/m2,因“围产期心肌病、心功能IV级、胸腔积液”收住入院,在院分娩后,心内科急会诊,由产科转入心内科。■入院后查体:T36.5℃,P30~40次/分,R30次/分,BP20/80mmHg。■患者自诉胸闷、气短,端坐呼吸,神志清,精神欠佳,睑结膜无苍白,腹软,下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辅助检查:氧饱和度80.4(%)↓,二氧化碳分压3.(mmHg)↓,氧分压45.6(mmHg)↓,血红蛋白88(g/L)↓。■心脏彩超示EF36%,LVIDd58mm,左心增大,左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心功能不全,二尖瓣返流(中量);肺动脉CTPA、血管彩超、双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初始治疗方案

(点击可查看大图)

问题一:围产期使用ACEI是否合理?根据年ESC《围产期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指南》,AECI类药物在怀孕期间是避免使用的,因为有致畸性;因患者属于哺乳期,ACEI类药物在哺乳期间应谨慎使用,且在哺乳期安全数据中发现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在母乳中的临床意义不大[,3-4]。故可以使用马来酸依那普利,使用时应监护婴儿,观察其有无水肿、低血压、体重增加、嗜睡、苍白和喂养不良,特别是早产儿和2个月以下的婴儿。(点击可查看大图)问题二卡维地洛此时用于该产妇是否合理?β受体阻滞剂在妊娠期间使用通常安全有效,但应用这些药物时可能引起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增加[5-6]。考虑到患者处于哺乳期,卡维地洛蛋白结合率高(95%)且肾脏排泄率低(%),所以卡维地洛可能表现为在母乳喂养中积累的风险低[7]。然而,由于尚缺乏关于卡维地洛在哺乳期妇女中应用的经验,所以当对新生儿或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时优先选择其他药物。尽管美托洛尔(蛋白结合率为0%,肾脏排泄率为40%)可分泌入母乳,但母乳喂养的婴儿血清美托洛尔水平很低或检测不到,且关于在母乳喂养期间美托洛尔使用的有限研究报道指出,在母乳喂养婴儿中无不良反应。因此,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卡维地洛,调整为美托洛尔。问题三该患者使用螺内酯是否合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延长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期。然而,动物研究发现,螺内酯的抗雄激素效应可引起男性胎儿女性化。既无数据也无临床经验来支持这些药物在妊娠期使用的安全性。所以不建议在妊娠期使用这些药物。有限资料显示,在母乳喂养期间使用螺内酯是可接受的,因为母亲利尿作用不太可能强效到能影响泌乳,且到达母乳喂养的婴儿的剂量很低[6]。因此该患者使用螺内酯是合理的。小结PPCM所致的心力衰竭,除了要特别注意妊娠期的风险外,还应
分享 转发
TOP
2#

医院张慧敏、樊家俐等遇到这样一位扑朔迷离的年轻患者。

患者为23岁女性,因“血压升高1年、胸闷憋气2个月余”就诊。

患者1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未诊治,2个月前怀孕37周开始间断出现胸闷憋气,有时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2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1%,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但抗心衰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于妊娠38周行剖宫产术。

术后患者仍反复出现胸憋、气短,前来医院就诊。因四肢血压不对称及上肢血压较下肢血压高,CTA提示主动脉缩窄,遂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收住院。

查体:血压/72mmHg,双侧脉搏不对称,颈部和锁骨上窝未闻及血管杂音。四肢血压测量示:右上肢血压/60mmHg,左上肢血压95/52mmHg,右下肢血压68/47mmHg,左下肢血压84/35mmHg。实验室检查示,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9pg/ml。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0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6mm,LVEF为40%,二尖瓣少量反流。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稍重,未见实变,主动脉结不宽,肺动脉段平直;心室圆隆偏大。

全主动脉CT扫描结果显示主动脉峡部褶曲狭窄伴管壁钙化,最窄处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管径约6mm,以远降主动脉近段管壁散在钙化。左锁骨下动脉远段显影好,近段发育不良,管径约3~4mm。腹腔干近段管腔褶曲狭窄。

考虑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可能性大,左锁骨下动脉近段发育不良(图1)。但未见内乳动脉和髂动脉之间丰富的侧支循环,考虑不具备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不能除外大动脉炎,遂行PET/CT检查。

PET/CT提示头臂干、腹主动脉和升主动脉等放射性摄取略增高,提示炎症活动。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患者诊断为大动脉炎,累及主动脉峡部、左锁骨下动脉和腹腔干动脉。

患者有下肢肢体缺血和心力衰竭的表现,具备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但患者目前仍处于慢性炎症活动期,予以强的松30mg抗炎治疗,药物治疗3个月后评估疾病炎症活动度并考虑进行介入治疗。

讨论:

张慧敏等指出,主动脉峡部狭窄性病变多见于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是由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所致,其特点是上肢血压高,下肢血压低;较早在内乳动脉和髂动脉之间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所以患者肢体缺血症状较轻;较少累及主动脉的分支血管;理论上进行PET/CT检查时无炎症活动表现。

询问病史时发现该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肢体运动乏力,提示后天起病。主动脉CT可见局限性的主动脉峡部严重的褶曲狭窄,但是狭窄段近、远端主动脉之间没有明显侧支循环。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腹腔干的狭窄和大动脉管壁的增厚钙化,提示大动脉炎可能性大。

PET/CT检查可见头臂干、腹主动脉和升主动脉等放射性摄取略增高,提示这些部位动脉病灶有炎性活动。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受累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或扩张,偶有瘤样改变,女性多于男性。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指出,同时具备下述三条以上标准可诊断为大动脉炎:

(1)年龄≤40岁;

(2)肢端缺血症状;

(3)脉搏减弱;

(4)双上肢血压不等;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血管杂音;

(6)影像学改变: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的狭窄或闭塞改变,且非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及性发育不良等引起。

张慧敏等指出,这项研究提示,在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同时,认真细致地询问病史的重要性。在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大动脉炎鉴别诊断困难时,可以考虑进行PET/CT检查来鉴别诊断。

来源:樊家俐,周月,张慧敏,等.以心力衰竭起病的大动脉炎误诊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一例.中国循环杂志,,3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30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